在中国社会里,是免不了随礼这种事的。好坏与否,喜欢与否,这种社会现象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亲朋好友及其亲属子女结婚要随礼,老人去世要随礼,添丁进口生孩子要随礼,考上大学要随礼,有的乔迁新居要随礼。
随礼是礼尚往来转圈圈。八项规定以前,各种随礼难免有借婚丧嫁娶之机敛财之嫌。八项规定以后,逐渐恢复为亲朋好友之间的礼尚往来了。女儿结婚、生孩子都收到过若干红包,自然乐的合不拢嘴。当时我就对女儿说:“孩子,别光乐的数钱,一定要记好帐。这些礼钱,除了你奶奶、姥姥的不需要用现金还回去外,其它都是要还回去的。”
转圈圈便宜了谁?作为人情往来的随礼,单纯从经济意义上讲,送礼的和收礼的都没有沾便宜,除非一方属貔貅的只进不出,到人家有事时装聋作哑不随礼了。懂事明理的人家,收了别人的礼金,总要摆个酒场请请客,让大家沾沾喜气乐呵乐呵。所以,在这项社会活动中,从经济角度看,唯一受益的是酒店、商店,为第三产业添柴加油了。
转圈圈还是有必要的。既然从经济意义上是空转,那么是不是就不转了?当然不是的,因为这种事不能单算经济账。大家是亲戚、是好友,走的近、关系好怎么体现出来?还得通过帮钱场、凑人场等必要形式来表现,谁也不可能关起门子朝天过嘛!亲戚朋友越走动越近乎,相互没有个人情往来,时间长了就“断道”了。有的人或自律清高,或觉得转圈圈没意思,有事不做必要的通知,甚至把礼金退回去以避免请客麻烦,对方再有事时也就不好意思通知他了,双方也就没有往来了。
转圈圈也是有讲究的。一是项目应核减,至少不应该像相声上说的,家里老母猪下崽了也要请客随礼,孩子上驾校了也要摆酒席请客。二是范围应控制。特别是公职人员,就应该严格按纪律要求办事。三是身份关系相同的多沟通、多商量,别人为地制造出矛盾来。说白了,同一辈分的不要有多有少。四是及时记好帐,以便等人家有事时积极主动地随礼还账。
过去随礼,一般都在宴席上设立账房,一人收钱,一人记账,汇总清点后账实相符,交给主家。后来,多不当场记账了,而是用一个写有姓名和钱数的信封装上礼金,直接交给主人,事后自己记账。
在老家齐河划到济南去的几个乡镇中,还有这样的记账习俗:客人们来到后,被分别引到不同的桌前坐下。待开席前,由收账人员一桌一桌地收款记账,并且安排声音洪亮的人把随礼人的关系、姓名、礼金数当场吟唱出来,比如:新人二姨夫太平庄的王大军先生,贺礼一百元。不知道这种习俗还存在否。
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曾见过“冒席”的,也就是盘算着亲戚朋友数量安排了二十桌,没想到前来捧场的人太多了,客人坐不下,此为“冒席”,也叫“涨席”了。也曾见过安排了十来桌,来人坐不满二三桌的。这就显现出事主东家平常为人处事的水平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