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甜浓郁,鲜艳醒目,软糯的鱼肉和鲜香的酸汤组成了经典的黔东南味道。

黔东南州府凯里,一座20多个民族聚居的城市,老廖,自行车深度爱好者,经营酸汤鱼店30年,每天骑车往返菜场对他都是一种享受。
中博步行街,凯里资历最老的吃货聚集地,几乎每家店都有酸汤鱼,想要在这里立足,必须有一套自己的酸汤秘籍。

在黔东南,传统酸汤主要有红酸和白酸两种,红酸的原料以番茄为主,口味和色泽浓烈,而白酸多由米汤和淘米水发酵而成,气味芬芳有回甜。
老廖和妻子的酸汤鱼店凭借着一坛独家白酸汤在中博步行街屹立不倒,老廖在太太娘家学会了传统白酸制作方法,现在的方案是他多年摸索的创新版。

优质大米熬煮后的米汤粘稠清亮,是白酸汤的基调,将糯苞谷粒捣碎,再用灰面、糯米粉和甜酒混合,倒入沸腾的米汤中增加甜度,轻柔搅拌表层,直到发酵物悉数混合,关火,晾至30度左右,加入陈酸汤,乳酸菌将完成后续的工作,不同于传统白酸汤要发酵一周以上,老廖的杰作只需两天即可食用。
距离凯里30公里外,制作红酸汤是教场村腾家的家传手艺,37岁的腾迎春从小最受大哥滕青山的宠爱,母亲早逝,大哥担起了半个家长的责任,大哥带着妹妹一起酿红酸汤,是兄妹俩儿时保留至今的习惯。

毛辣果,贵州山区的特产,体态娇小,酸度却远超普通番茄,是酿制红酸汤的主要原料。长线辣椒,辣味浓醇,为酸汤提升享用的快感。姜、盐,缺一不可,高度白酒成为整体催化剂。密封,坛藏,一场酸化运动悄悄开始。

番茄表面的微生物借助糖分、蛋白质以及有机酸等开始发酵,产生多种酸性物质,而酒精遇酸发生酯化,让酸汤的味道变得更加鲜香。
云贵高原,山高谷深,最早人们发明酸是为了保存更多的食物,而复杂的气候条件为酝酿酸汤创造了天时地利,在这个过程中,发酵给当地人带来了意外的美味。
发酵三个月,番茄和辣椒都已经软烂,酸甜辣味交融一体,五个月,味道更加浓郁,鲜红且有光泽,腾妹等待的越久,收获也越让她惊喜。
在黔东南,酸汤几乎可以包容一切食材,在花样纷繁的组合中,最出圈的CP只能是酸汤鱼。

在老廖的菜谱中,他只做三种鱼,江团切段,每块鱼肉肌理紧弹,浸润通透,体态较小的鲤鱼和肉质细嫩的黄辣丁则要保持完整,同时也让顾客吃得明白。
锅底加猪油,提升口感和香味,让汤底更加富有动物性,再加上独家酸汤腌制的莲花白,清爽脆口,平衡油脂。
酸汤江团,脂肪隐藏在鱼皮之下,胶原蛋白和脂肪的混合形成一层浓稠的胶质,鱼肉入口软嫩鲜甜。

酸汤黄辣丁,遇热即熟,在酸香包裹下入口即化,几口汤水鱼肉裹挟在蘸水中,在唇齿间回味悠长。
苗家的红酸显然更加热烈,当遇到稻田鲤鱼,一场奇妙之旅开始了,只需取出苦胆,冷汤入锅,简单的手法背后是苗家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加入木姜子去腥,同时也让酸汤有了一股如同薄荷般醒目的清凉,再配合毛辣果,进一步提升酸甜,静候美味达成。

酸汤入喉,柔和清透的酸爽开始跳动,裹上一层糊辣椒蘸水,糊香辣味迅速覆盖口腔的同时,鲤鱼的鲜甜和酸汤的爽冽慢慢回涌,更是让人愉悦。

食物带来了相同的味觉体验,家庭和宗族变得更为紧密,团员的幸福感与美味的食物相互成全,兄妹俩都为能做出一道让家人满意的酸汤鱼感到欣慰。
老廖的小店是他骑行团队的据点,每隔一段时间,天南海北的朋友就会来此相聚。酸是人们运用智慧向自然学习后获得的产物,它是生活在这片山林河田上的人们独特的饮食习惯,而酸汤鱼作为黔东南饮食的一个原产地标志,承载了人们关于食物、关于家乡彼此共通的记忆片段,这种在西南山区延续至今的风俗,会随着人们的繁衍继续传递下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45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