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3000字,电子版(农业推广论文题目)

农业推广论文3000字,电子版(农业推广论文题目)农业推广论文3000字,电子版(农业推广论文题目)农业推广论文3000字,电子版(农业推广论文题目)

获奖论文展示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秀区举办理论研讨会,并评选出获奖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共27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秀区人民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获三等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秀区人民

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

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 叶立云

摘 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是破解西秀区农业产业精准产销衔接难、产业规模小、产业持续力度弱、产品品牌差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建立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科学的合作模式,更好地激活当地农业产业活力、动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实效性、高效性,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当前我区现有的产销衔接方式、利益联结机制,借鉴我区现有模式,探索出符合当地发展的产销衔接新方式、利益联结新模式,为我区农业产业突破现有产业发展瓶颈,打破农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利益联结机制;精准产销衔接;发展瓶颈

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全党上下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聚焦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形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农业产业革命的浪潮,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农业产业得到空前的支持力度,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果。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顺利召开,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2021年“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扬帆起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七篇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行详细部署,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考虑以开发农村产业来促进农村振兴,结合我区现有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风俗文化,积极引导扶持高技术、高质量农业企业,推进农业向精品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将好的产业利益联结模式有效地运用在农村产业发展当中,最大程度调动农村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由来

利益联结机制是指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了利益联结机制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产加销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1985年山东潍坊市诸城市最早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优化发展正式在全国推广。20世纪90年代初,诸城市开始实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特色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随后山东省寿光市以市场带动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展的新路子。1993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思路。陆敏、朱明于1997年在《试析农业产业化之起缘与特质》一文中提到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宗旨,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和市场开拓按其自然联系整合于一个经济联合体之中,较好的处理了贸、工、农三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为家庭小规模生产与市场大规模流通建立起顺利对接的稳定通道。“利益联结模式”便开始出现在农业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往往用来分析、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利益制衡、利益调节和利益约束方面的问题。

二、产业利益联结模式现状

对于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模式,在我市已有一定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安顺人民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于上世纪50年代,镇宁自治县马鞍山合作社创建了“季节包工”的合作社管理模式,引起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并收入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并撰写按语给予肯定。1978年,安顺关岭县顶云公社创造了“定产到组”的联产承包制经验,与小岗村创造的“包产到户”经验一起,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两面旗帜。近年来又涌现出了“塘约经验”、“秀水五股”、“大坝道路”等一大批成功典型,在全国、全省、全市得到广泛推广,成为我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学习样板,通过实施推广先进经验、成功模式,推进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盘活了沉睡的农业资源,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有效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模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政府性经济组织带动模式、非政府性经济组织带动模式两种。

(一)政府性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由政府相关部门成立经济组织,吸引当地农户通过土地、资金、设备、技术等要素入股参与经济组织共同发展产业,进行利益分红、务工增收,实现增收致富的目的。该带动模式主要形式为“村社一体合作社+农户”、“平台公司+农户”两种。

1.“村社合一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该模式由村支部为单位成立村社合一的合作社,采取合作自愿,抱团发展的理念,农户以土地、资金(惠农贷、闲散资金、贷款等)、设备等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销售,市场化运作,村民持股分红,激活内生动力,推进整村发展,强化农户技术培训,实现滚动式发展。如:旧州镇浪塘村以“村社合一”为抓手,按照“三权促三变”发展思路,由党支部带头发动农户以惠农贷、闲散资金等方式加入腾祥种养殖合作社,对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的农户,按照每年水田700元/亩、熟地500元/亩、坡耕地300元/亩的标准折算为现金入股。同时以无偿赠送股份的方式将合作社利润平均量化覆盖到全村44户贫困户。按照“计时+计件”的报酬模式,吸纳普通农户及种养殖大户进入合作社进行管护。目前浪塘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通过合作社按股分红、务工增收等措施,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优势之处:该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化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村办合作社为平台,将全村土地、荒坡进行统一规划,集中使用,培育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化扶贫有效机制,积极探索出农村培育产业、增加收入、提升素质、整村推进的成功模式。不足之处:该模式缺乏规范的章程、职责不明、机构设置不合理等导致合作社民主积极性降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民主管理很难体现,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员民主流于形式。利益分配方面没有设置专门的分配机制,随意性较大,并且管理者也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获益,导致这种模式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合作社生存周期短。

2.“国有平台公司+农户”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成立区级、镇(乡)国有平台公司,通过自愿合作,由农户自行流转土地到平台公司,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发展生产,由平台公司引进优良品种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加工销售,按照合同保护价定价收购,实行产业发展。如:旧州镇政府投资成立镇级平台公司–农旅投资有限公司,采取自愿合作原则,农户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由公司整合资源、引进先进设施、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无土栽培、智能化管理。农户参与方式有:一是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发展,采取1126的方式分红,10%用于公司运营,1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20%用于利益联结的农户分红,60%用于还贷款利息;二是农户直接通过租赁方式,将土地租给公司发展,由公司每年支付租金(500元/亩);三是农户直接参与公司生产,成为职业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每天工作8小时,按照每月2000元/月工资进行计发。通过平台公司示范带动农户参与务工,实现农户由传统农民身份向工人身份的成功转变。优势之处:该模式由公司统一计划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品相,通过吸引农户参与生产,示范带动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实现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抱团”对接大市场的转变。不足之处:该模式在带动农户发展上有局限性,由于受平台公司规模、实力的限制,导致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不具有普遍复制性,示范带动很有限,带动农户发展范围小。

(二)非政府性经济组织带动发展模式

由农民自发通过土地流转、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成立经济组织、或与其他经济组织合作,自行对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周边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该带动模式主要形式为“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三种。

1、“合作社+农户互助合作”模式

农户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合股组建合作社,由大户带小户,联户发展,最终实现共同脱贫致富。如:新场乡欣绿源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农民采取自愿方式,一是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参与种植;二是农户直接流转土地给合作社种植,合作社按照旱地400元/亩,水田500元/亩支付流转费用,由合作社统一规划使用,统一布局生产;三是吸引当地农户(重点是流转土地的农户)到合作社参与务工,按照80元/天进行补发。优势之处:该模式充分发挥能人大户、返乡创业等农村带头人的作用,引导农户之间的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提高农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发展成功率。不足之处:该模式在面对市场化销售上存在不足,一是市场信息渠道少、信息量小、信息不及时;二是市场销售渠道单一,市场风险大。

2、“公司+农户”模式

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农业公司,通过梳理市场需求信息形成生产订单,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如:贵州高山大丰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技术培训、种苗提供、品种试验、销售于一体农业公司。公司通过流转部分土地进行农产品示范种植,再推广周边农户参与到规模化生产。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有效降低农户生产风险。目前该公司每年辐射带动2万亩土地种植,年生产农产品5400吨,实现销售额达10200万元。优势之处:这种模式具有广泛适应性,能发挥公司在加工、销售方面的优势,能发挥农户在生产方面的优势。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了公司的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收入。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降低了市场风险,能有效地调动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较好保护公司、合作社(经济人)、农户的利益。不足之处: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任意性、随意性和非规范性比较突出,缺乏法律对双方的有效监督,双方都容易出现违约行为,由此引发诸多纠纷。

3、“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村社合一合作社+农户”模式

由“村社合一”合作社发动农户将手里的土地统一流转到“村社合一”合作社,并支付流转费用,再由“村社合一”合作社统一规划后反包给种植专业合作社、企业,或者“倒包”给本乡、本村的其他农户、种植大户。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建设种植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通过这种“反租倒包”的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如,于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遵义龙泉农业有限公司与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成立的秀辣天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推广辣椒种植期间,该公司通过“反租倒包”建设辣椒种植基地,以西秀区双堡镇银山村辣椒规模化种植基地为列,基地推广种植辣椒1200余亩,同时配套建设500亩水肥一体化项目、520亩育苗基地,农户在获取土流转地费的同时,直接到种植基地务工,每天有务工费,每月可有2000元收入。优势之处:通过“反租倒包”模式,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参与基地生产的过程中获取收入,能够有效避开自行发展产业的风险,持续稳定增加收入。同时,对于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来说,通过这种模式,减少前期因流转土地带来的麻烦,直接从村集体租用土地开展生产,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全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不足之处:一方面,这种土地流转形式在经济上损害了农民利益,部分村集体(村社合一合作社)转包或倒包所收取的租金远高于支付给农户的租金,集体获得了比农户多得多的差额地租,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反租倒包”是一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不符合市场规则。实践中村集体(村社合一合作社)往往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把红头文件中“自愿转让”演变为变相的“强行赎买”,让原本来想自行发展产业的农户失去了土地资源,土地流转后,农民无法靠土地生存,只能选择务工,没有其他选择。

4、“协会+农户”模式

由种植大户、合作社组建种植协会,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管理,从而达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可提高农户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谈判地位、市场影响力。这种机制有利于农户与企业、市场的沟通和协调。如:吸纳本地有实力、讲诚信、想发展的合作社组建成立的西秀区精品蔬菜种植协会,由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会员四部分组成,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由协会内部推荐形成。会员进入主要是通过现有会员推荐,经过协会考察通过进入。协会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一方面统筹组织生产。目前,西秀区精品蔬菜种植协会已经吸纳西秀区14个乡镇30余家合作社,正逐步完善内部管理、行业标准等制度。优势之处:通过协会整合各类资源,统一对外签订订单、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包装设计、统一产品销售,从而不断规范合作社生产,提升产品产量、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不足之处:协会在该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西秀区精品蔬菜协会成立时间短,各类资源少,内部职能不清,市场定位不明,导致该模式在运行时成效不明显。

二、存在问题

(一)传统思想固化

一是政府部门服务意识落后,在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中“后勤管家角色”不到位;二是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济主体法人治理结构不完整,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农民与合作社、协会、企业等在合作上约束不够,合作违约现象频发,合作简单粗暴,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农民对于新品种、新技术、新发展思路、新理念接受度不够,学习力度不强。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居核心地位的是利益机制。从总体上看,多方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还不规范、不稳定,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是缺乏履约机制,常常出现市场价高时农民惜售,市场价低时企业压级压价,双方很难建立稳定的有信用的合作关系;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但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农民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处于优势地位,企业相对于分散的农户,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均较强势,分散农户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犯,容易造成农户风险大、获利少,导致农户积极性受到伤害;三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模式,我区目前利益联结模式多种多样,多数利益联结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化分工,没有充分发挥各方职能,导致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四是利益监督机制不到位,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参与农业产业发展中,农民处于生产的最前端,也是利益分配的最低端,在利益分配上是弱势群体,利益分没有有效的固化,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农民在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三)生产主体实力弱、规模小

一是农业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西秀区涉农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基地的能力较弱。相当部分加工企业存在设备老旧、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发展中缺乏有序的科学规划,设施投入存在可行性不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二是西秀区当地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差。经统计,2017年西秀区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00多家,经过三年多的运营,截止2021年实际运行合作社145家。按照省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货需求,规模以上合作社屈指可数,绝大部分乡(镇)、村无产业、无合作社现象严重;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目前我区没有任何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对分散的农户提供全面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四是由于传统种植习惯的根深蒂固,导致当地大多数农民技术落后,观念陈旧,对于新技术、新品种接纳度不够,发展蔬菜产业精品化难以迈出生产第一环节。

(四)政府引导产业力度不够

一是政府扶持龙头企业上力度不够,导致我区龙头企业、合作社总体规模小、实力弱;二是政策上帮扶不够,当前企业、合作社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困难、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基础实施老旧等,尤其是在贷款、融资方面支持力度小,难以发展壮大;三是技术部门存在“过多讲本本理论,少做技术推广”现象,农业技术方面的“真”专家少,导致部分地区生产技术长期落后;四是政府在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模式推广力度不够,乡镇政府、村委对于农业产业推广仍处于宣传阶段,宣传流于形式,导致农户对于产业发展政策不了解,农户在发展产业中处于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

三、路径措施

“不能让农民忙了好一阵子,却赚不到多少票子”。要解决农业产业精品化发展的难题,利益分配是个关键的环节。我们在发展产业精品化道路时,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公司、合作社有赚头,更要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产业精品化发展壮大离不开农民,农民脱贫致富缺不了产业,在这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公司、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联结关系更加紧密,构建起一个“利益共同体”,不断夯实西秀区优势农业产业精品化发展的基础。

(一)解放旧思想,树立新理念

建立完善富农利益联结机制需要让每一个农业参与者了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也已经滞后,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要谋求发展,就需要解放思想,树立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合作的新理念。在此过程中,政府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各乡镇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和村务公开栏,适时公布蔬菜市场行情和收购指导价格,引导和规范合同管理、明确收购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返租倒包、保险理赔、财政补贴等责任规定,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提高企业合作意识。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系列内部现代控制制度,在与农民的合作上不再简单粗暴,土地一租了事,应以股份合作为基础,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现代企业合作模式。

三是提高农民生产、合作意识。区、乡(镇)两级农业部门要加大力度,鼓励农户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规范生产各个环节,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品相,推动农业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提高农户的合作意识,注重合作诚信,只有双方受益,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四是提高管理意识。区政府相关领导、各经济组织负责人要学会“算账”、勤“算账”,弄清搞懂一项产业的加工流通、上游下游产业等环节,把效益估准、预期收益搞明白,才能心中有谋、做而不乱,才能在推产业、壮大发展上稳步推进。同时要教会农民“算账”,给农民讲道理、摆事实,杜绝简单粗暴生产合作,让农民更多“增值收益”。

(二)建立新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结合当地自然禀赋,推动蔬菜产业精品化道路,需要在原有的利益联结模式上进行深入分析,需要创新农企合作形式,按照“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资金设备等资源入股成立合作社,明确农民股权,充分发挥各方职能,调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产业精品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富民新模式。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民”抱团发展的模式,由龙头企业专司产品销售环节,由协会负责联系合作社组织生产,通过社会化分工,充分发挥各方职能,才能有效推动产业精品化发展。二是完善农民股权机制。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及集体产权制度,加快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目标。推进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村土地合作社、农业公司,让农户成功参与并晋升为合作组织的股东,明确农户股权,实行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收益统一分配,实现农户利益最大化。三是明确利益分配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法律渠道规范农民与企业的合作,以合同形式明确农民在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通过法律有效维护农户基本利益,让生产参与者依法平等签约、履约,在合法的基础上稳定发展和经营。四是优化管理方式。大力宣传计时+计件的报酬模式,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升抵御市场风险及经济危机的能力。五是建立利益监督机制。由政府出面成立相关部门,对农民在合同履约、利益分配、社会资源使用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在利益分配和利润分红等环节按照实际要求给予农民应得的部分,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防止坑农害农行为发生。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激活生产要素

通过政府政策倾斜,大力扶持,激活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主体,实现各生产主体的发展壮大,农户持续增收,才能真正打通蔬菜产业精品化的“奇经八脉”。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工作: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社会资源使用上,对企业、合作社按照择优扶持,在运费补贴、项目申报、融资贷款、基础设施建设、农机投放、证件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效扶持带动生产主体发展壮大。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政府各部门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对优质龙头企业实行政策倾斜,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保障企业发展。三是大力扶持协会。政府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充实协会力量,让协会成为合作社、农户的代言人,充分保障合作社、农户利益。四是成立政府专项扶贫基金。由政府投入资金成立扶贫子基金,成立相关部门把扶贫产业子基金用活用好,按照择优扶持、有偿监管、限期回收的原则,实现资本效果最大化。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精品化健康发展。

(四)创新农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要完善富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就要解决农民因素,让农民会技术、懂经济、重管理、崇科学,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工人、新型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济人转变,实现身份转变就离不开教育。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干什么,学什么,学以致用,储备现代农业人才,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办好一所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充分发挥全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就业培训基地、农广校、农科教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农村新技术集散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三是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区教育局、区农广校牵头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统教育”,使农民群众和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初步掌握一、两门农业新技术。四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区农业农村局要切实组织农业专家下基地,让农业专业理论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要搞“本本论”。同时要完善农业技术下基地相关机制,让农业专家做到定点帮扶、定点培训、定时督查、定时考核,而不是蜻蜓点水式服务,要真抓实干,让想发展的农户学到真正的技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1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