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对于新手机预装了大量第三方APP并不感到意外。尽管这些“国民级”软件可能是“冥顽不灵”地自动安装,却也给了他一些方便。他认为,虽然要卸载这些软件会耗费一些时间,但相较于以前,近年来手机厂商对应用生态的改善已经非常明显了。
预装APP的商机已经存在很长时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意其实规模十分可观。“中国每年手机出货量多达3亿台,如果按照每台手机预装十个APP,再以每个APP向开发公司收取1元的费用来计算,这就是一个数十亿元的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预装APP几乎没有额外成本,可以说是一种“零成本生意”。但唯一被忽视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用户体验。
2023年1月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要求生产企业确保移动智能终端中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置应用软件均可被用户卸载,并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
通告中新规定明确指出,基本功能软件的定位仅限于操作系统基本组件、保证智能终端硬件正常运行的应用、基本通信应用和应用商店。同时,为实现同一基本功能的预置应用软件,最多只能有一个可设置为不可卸载。
据业内专家指出,主要厂商已经对新规的出台做出了预期并做了相应调整,因此新规并没有对其经营行为产生太大的直接影响。然而,新规对于进一步净化手机APP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未来,各相关方需要从APP下载、使用等多个环节入手,全面保障系统安全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盈利。
李先生曾在一家手机厂商和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对于双方在预置APP方面的合作颇为了解。根据他的说法,预装一个APP的具体收费价格基本上是无法得知的。因为每一个预装APP的合作细节都是由APP背后的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厂商之间一对一谈判确定的,属于商业机密。即便是在这些公司内部,了解具体价格的人也非常少。
根据李先生的说法,预置一个APP的价格取决于两家厂商的市场地位和品牌调性的契合程度。如果一个APP的“国民程度”越高,与该品牌手机用户的使用需求越契合,所需支付的价格就会越低,反之则可能会被手机厂商要求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如果一个APP知名度不高,与手机品牌调性不符,手机厂商可能不会接受该APP的合作。“因为会让我们的用户觉得很奇怪。”李先生表示,即便是同一个APP,每个年度的预置价格也会有所浮动。“比如去年的预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激活率和用户增长都很好,那手机厂商可能就会要求提高预置的价格。这就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
李先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最初,手机厂商对于预置APP的需求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的态度,随后不断提升了预装门槛,筛选合适的合作对象,尽量减少因此带来的品牌损失。他还说:“说实话,虽然这个东西能带来收益,但对用户体验来说实在是太不好了。”
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看,将应用程序预先安装到新手机的主屏幕上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可以留住老用户并吸引新用户。在互联网生态已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让用户专门去下载公司的App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预置App这一途径则是互联网公司通过与手机制造商合作,直接将自家应用推送给用户,以期观察用户的使用情况。尽管预置App需要支付费用,但是考虑到互联网公司推广应用的高昂成本,当一些公司迫切希望增加应用下载量和用户活跃度时,他们就会考虑这一预置App的方法。
这就意味着,互联网公司预装APP的需求与APP本身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小张表示:“当一个APP正处于走红阶段,下载量自然很高,就没必要花冤枉钱。但一旦进入瓶颈期,日活用户长时间停滞,互联网公司就会有动力选择花钱来预装APP。”
新规将限制过度推广行为,进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
通信行业专家付亮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卓系统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其APP下载安装渠道比iOS等封闭系统复杂得多。他指出,过去几年里,预置APP的行为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而新规的出台则更加详细、可操作地限制了厂商的APP推广行为,进一步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表示,近年来,应用软件(APP)产业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应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不可卸载”预置APP的定义和范围,旨在加强终端生产企业的责任,强化预置APP全链条管理。
手机厂商和产业链上下游的情况是否受新规实施的影响?付亮表示,新规限制了一些过度营销推广APP的行为,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机厂商在应用推广上的收入,但直接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他指出,一方面是因为新规出台之前已经公开征求过行业内外意见,因此厂商对此已经有所预期并作了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新规只是规范了厂商的行为,没有否定或取消预置APP这一商业模式,只要厂商遵守新规的原则和规定,他们依然可以通过预置APP赚钱。
多家手机厂商就新规作出回应。荣耀表示公司一直参与新规制定,并已按规范完成相关调整,坚持合规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华为的内部人士指出,近年来工信部等主管部门不断更新规定,公司都是按照主管部门要求来执行。
随着手机厂商市场竞争的加剧,预置APP的数量和可卸载的特性,成为了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最近小米发布了MIUI 14系统,强调了其“剃刀计划”,即在搭载MIUI 14的小米手机中,只有电话、短信、联系人、文件管理、系统设置、应用商店、浏览器和相机这8个必备的基础功能APP不可卸载,其余的预置APP均可卸载,这一举措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李先生的看法,新规出台后,厂商在推广APP方面的收入未必会减少,因为在预置APP之外,手机厂商推广APP和相关服务的渠道还有很多。例如,手机主屏幕向左滑动后看到的“负一屏”,上面内置的查快递、看天气等不少功能,它们背后都是接入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服务的,但是这些功能是否能定义为一个APP,似乎还是一个问题。此外,现在各家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也都比较成熟,里面的开屏广告、“装机必备”推荐等位置流量巨大,手机厂商还是可以利用这些推广机会去跟互联网公司谈合作。
除了预装应用之外,移动应用生态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贝壳财经采访时表示,预置APP这一推广模式在可见的未来里将逐渐式微,无论新规产生的直接影响有多大。一位手机行业从业者指出:“预置APP本质上就是一种强制捆绑消费的行为,用户购买的是一部干干净净的手机,而厂商在里面预置许多非必要的APP。这本身就是侵犯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该行业从业者表示,因此,预置APP行为受到政策限制并不意外。他补充道,随着行业生态的规范,厂商们也纷纷主动约束预置APP的行为,以避免造成用户的反感。
李先生认为,消费者权益、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是推动整个APP推广生态规范的重要力量。在没有相关政策监管和消费者权益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厂商很容易滥用权利谋取暴利。但一旦消费者开始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领先的厂商也会调整自身行为,避免对品牌和声誉的伤害。此外,政府的政策规范也起到了明确标准的作用,推动整个行业达到更高的规范水平。李明强调,移动互联网生态的许多进步都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的。
因此,付亮对于新规之后的APP推广和用户体验有着更多的关切。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未来的政策不仅仅要着眼于如何限制厂商们的行为,更要考虑到,在限制之外,如何推动厂商承担其应有的义务,组合发力,保护网络和设备的安全。根据他的观点,由于安卓系统的开放性,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下载安装应用,而不仅限于系统预置和应用商店,这给APP生态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比如现在的很多短视频应用里面,有很多APP广告,用户直接一点链接就可以下载相应的APP了,这些短视频应用不是应用商店,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应用商店的作用。很多老人和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就稀里糊涂地下载了许多第三方APP,给用户体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付亮表示,有不少老人经常手机用着用着就变得又卡又慢,一检查,就发现里面装满了各种不小心下载安装的APP。
除了大家熟知的应用程序(APP)外,各种新的应用形式也越来越普及。例如,各种类型的“快应用”,以及在微信支付宝等“超级APP”内部的各种小程序。虽然这些应用在严格意义上并非APP,但现有的规定很难对它们进行约束。要如何安全管理和规范它们的推广行为,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并有系统地努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对柳宝庆校对,编辑 徐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6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