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式 亢龙有悔
第二式 飞龙在天
第三式 见龙在田
第四式 鸿渐于陆
第五式 潜龙勿用
第六式 利涉大川
第七式 突如其来
第八式 震惊百里
第九式 或跃在渊
第十式 双龙取水
第十一式 鱼跃于渊
第十二式 时乘六龙
第十三式 密云不雨
第十四式 损则有孚
第十五式 龙战于野
第十六式 履霜冰至
第十七式 羝羊触藩
第十八式 神龙摆尾!
打完收回!
赶进度,终于读完了整部《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一直最想通读的四大名著。原因很多:
第一, 因为电视剧《西游记》。电视剧那是几代人的回忆,经典到不能再经典!我想对比一下,跟原著的异同。
第二, 因为《大话西游》。大话西游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在解构、恶搞经典文学影视作品题材的电影中,大话西游估计也是空前绝后级别的了。
第三, 因为《悟空传》,悟空传可能得有点年纪的人才知道,才读过。我认为也是网络文学始祖级的经典作品。而悟空传却也正是结合了西游记和大话西游的产物。
通读整本书以后,其实感想很多。需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做很多数据统计和分析,才能真正读透这本书。但这里没有时间了。只说几点:
第一, 文学性。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个人盲猜,其实西游记是四大名著里文学性最低的一个。整部作品有点像话剧的剧本,有点像说书人的底稿。里面很多角色的大段大段的自白,很多器物重复着一字不差的描写(晃一晃,碗来粗细)。感觉都不太像是严肃的文学作品该有的样子,更像是童话故事,舞台剧里才会有东西。
第二, 艺术性。艺术性是很高的。塑造了众多的极为经典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在书里,让人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想象,还是落在纸面上画出来,还是变成活的电影电视剧角色,都能让人百看不厌,而且有不同的解读。
第三, 可读性。可读性是不错的。但给孩子读,孩子们自己是读不懂原著的。给大人读,大人们可能会稍微有点厌倦这种无休无止的打怪升级(实际上除了唐僧越来越相信悟空的判断,大家的感情和信任关系越来越好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升级的)模式套路的重复。如果从来没接触过有关西游记的任何信息,第一次读,那的确是可以的。因为会好奇,会期待,后面还会碰到什么妖怪,什么美人,什么情节。但如果预先知道,就没意思了。
第四, 文化性。其实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对比跟电视剧的异同,我这次可能更看重的是文化性的层面。无论是对儒释道的阐述和比较,还是一般认为的崇佛抑道,还是有人解读的所谓本质其实是崇道抑佛,还是对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描写。我更想看到的是对于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化思想的描绘。虽然有一点点失望,没有或很少有专门的笔墨,但也看到了一些鸿爪雪泥,所以需要花时间下次读的时候,收集整理对比分析。
第五, 演绎性。不是三国演义那个演义。而是能够让人去衍生,去解读,去解构的。这一点,我觉得西游记是第一位的。我个人认为是胜过《红楼梦》的。三国和水浒,因为基本取材于历史真实,所以你能够特别解读衍生的内容和范畴是相对有限的。因为你总不能推翻历史去乱说。红楼那,脱胎于真实,但不是某个具体的真实,外加曹雪芹个人身世的跌宕和只写了80回的意犹未尽,使得整部作品确实有很多可以解读的部分。当然了,还有第一回,木石前盟,俩仙人,落凡间,历尘世,有点奇幻色彩了。但毕竟是个现实的故事,主题是那个时代王朝和高门士族的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但西游记除了唐太宗,除了玄奘法师这俩人是真实的之外,故事上全都是神话转过来的,这里面,佛与道的融合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社会潜规则的隐喻,人间与上天的交互,英雄的命运和定义,自由跟责任的辩证,太多太多了。光社会潜规则的隐喻这块,就能再细分好几个小方向。整部书都是可以去解构的,或者像星爷一样,去恶搞的。真的太多,不展开了。
一百回,一百分,取回真经,回我大唐,光照千秋,彪炳史册!诚可谓修行圆满!
说了这么多经典,我要再补一个经典:
歌曲《取经归来》,我个人认为,无论词曲,都堪称经典。值得单曲循环!
歌词为大家奉上:
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
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
取来了真经,回返我华夏
鬓添白发,减损韶华
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
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
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
功业总无涯
休夸说妖魔鬼怪,全打怕
莫提起险山恶水,都平踏
又一条征程,正摆在脚下
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要把这真理妙谛,播天下
要让我九州处处,披锦霞!
人生总有限,功业总无涯
功业总无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1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