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翔快手个人资料简介及图片,李海翔简历快手?

李海翔快手个人资料简介及图片,李海翔简历快手?

2021年7月2日,青狮潭水库泄洪场景。我市建设的青狮潭、小溶江、斧子口等漓江上游水库群发挥“吐纳”功能,在强降雨前腾库扩容,强降雨期拦截上游来水,极大减轻了漓江和桂林市区的防洪压力。雨势减弱后又进行排洪腾库容,以应对后期可能出现的强降雨。(资料图片)

李海翔快手个人资料简介及图片,李海翔简历快手?

目前正值桂林主汛期,连续暴雨给桂林城市排水带来不小的压力。 记者张苑 摄

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了“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入围名单。桂林市成为全国25个入围城市之一,也是广西唯一的入围城市。

水之于桂林城,是血脉,是灵魂。漓江穿城而过,湖塘均匀散布城中,水与城和谐相融,相得益彰。

然而,水对于桂林也有困扰。桂林的雨季几乎占了全年的一半时间。尤其是每年5—6月的主汛期,经常暴雨不断,城市排水不畅,内涝不时发生。

如何让雨水“听指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同时,又怎样将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这考验着“桂林智慧”。

2016年,我市就入选自治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今年我市又成功入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桂林将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方面迎来新的机遇。

海绵城市,桂林人很期待

什么是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吐出”并加以利用。因此,海绵城市也称“水弹性城市”,它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

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海绵城市”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2020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通知》明确,海绵城市应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灵活选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增强雨水就地消纳和滞蓄能力。

桂林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层面、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市民都有自己的见解。

“桂林建设海绵城市,是为了解决季节性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问题,解决由地表径流引起的水污染问题,解决雨水资源浪费问题。”桂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市面临防洪排涝能力亟待提升完善的核心需求。因为桂林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884毫米,75%的降雨量集中在3—8月,且雨水汇流快,防洪排涝压力极大。建设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也能够提升桂林城市宜居指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核心是控制地表径流、下渗蓄水、排水防涝,实现雨水资源化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桂林理工大学环境资源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曹长春介绍说,“海绵城市”是近十年内提出的新名词,但事实上,对雨洪进行科学管理、构建城市防止内涝体系的理念早在很多年前就被我国相关专家学者所关注和重视。如何运用多元化手段对雨水进行科学管理,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对现代城市的不利影响,等等,早就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课题。在曹长春看来,桂林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因为桂林是一座国际化的旅游城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桂林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桂林的形象,也能带动经济发展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对海绵城市的需求和期待更为朴实。“身为桂林人,虽然早就习惯了绵长的雨季,但每到汛期的内涝问题还是让不少市民忍不住‘吐槽’。”家住建干路的曾先生对于桂林市的内涝现象深有感触。得知桂林要大力推动建设海绵城市的消息,曾先生挺期待:“这几年,海绵城市的概念很流行。如果桂林也能赶上这‘时髦’,用科技和智慧解决防洪排涝问题,那受益最大的一定是普通百姓。”

跻身国家级“示范”,“海绵桂林”会是什么样?

在桂林这座山水之城,海绵城市的理念已悄然融入近年城市发展建设的进程中。

2016年,桂林入选自治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漓江上游4库联调基本形成;基本实现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排涝作业智能化管理;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0.1%,居广西首位;海绵城市理念在桂林得到全面落实,170余个示范项目建成,独具特色的“两江四湖”水系连通、新区环城水系连通综合发挥了防洪、调蓄、治污、节水效益,并同步提升了城市风貌。

为系统化、全域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2年3月,我市制定了《桂林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1-2030)》,重点对桂林城区如何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做出了具体规划。根据《规划》,桂林将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5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5年,桂林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不减少,并逐步提升。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吐纳’,缓解城市内涝带来的困扰,才能实现美丽宜居、幸福栖居。”桂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桂林入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是一次机遇。这意味着桂林在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未来三年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可以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够为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加码’。”

据介绍,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后,桂林市将在未来3年实施以下示范建设项目——

在流域层面着力构建绿屏蓝网大海绵系统,以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强化漓江上游水库联调,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在城市层面着力优化城市健康水循环系统,新城区高标准、全覆盖建设完善排水设施,老城区“一点一策”全面消除易涝点,持续提质污水处理;

在设施层面着力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涝系统,老城四区重点清淤疏浚行泄河渠、提升管网泵站排水能力,新区重点推进北片区水系连通、扩大自然调蓄空间,雁山区重点整治良丰河、相思江,搭好防洪排涝骨架,完善管网建设;

在社区层面着力推进海绵型社区综合改造,新建小区严格按海绵城市要求推进实施,老旧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潜力分级,分类制定改造方案。

“水城共融”背后,如何彰显“桂林智慧”?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是古人描绘的桂林山水相映、城水相依的和谐美景。

那么,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如何用人类智慧化解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城如何更好地实现“水城共融”?除了政府部门从顶层设计方面不断努力和推动外,桂林给水排水方面的专家们也给出了积极的建议。

曹长春教授从事城市给水排水专业几十年,近年来他一直专注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研究。在他看来,水系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生态和系统的观点认识城市内涝,才可能找到解决内涝的方法。因此,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尤为重要。”曹长春说,在没有地下排水管网的古代,人们仅仅依靠自然水生态系统来解决内涝问题,即雨水一部分通过地面渗入补给地下水,一部分则通过池塘等蓄水设施的调蓄作用变成可再利用的水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硬化、池塘被填……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水生态环境,从而使城市内涝问题凸显。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让雨水在城市中能够快速被吸收、储存,并且循环再利用。”曹长春建议,桂林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坚持生态为本、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规划原则,用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科学规划来进一步引领桂林城市的发展。他表示,这并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能够做到的,而是要通过政府与市场共同努力,坚持绿色、创新、共享的建设理念,多专业、多部门协调推进,使城市建设由传统的建设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转变。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资源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海翔也是城市给水排水方面的专家。在他看来,近年来桂林在城市水管理方面已经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例如“两江四湖”工程就是一次成功的经验。该工程使漓江、桃花江和内湖水系连通,采取自排涝与抽排涝相结合,解决了大部分中心城区的排涝问题。同时,连通后的“两江四湖”为桂林增加了独具特色的景区,为桂林旅游增添了新亮点,可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此外,近年来,桂林不少居民小区、高校等在区域建设中也渗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例如,一些小区停车场铺设了“渗水路面”,一些新建的公共道路两旁设计了滤水绿化带、建筑物楼顶设计了雨水花园,还有一些高校在小范围设计了地下管道,将雨水进行储存并用于绿化植物的浇灌,等等。

“桂林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雨水管理的先进经验,积极引进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曹长春说,例如,新西兰在城市雨洪管理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立法,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完成相关规划,管理与雨洪密切相关的城市开发建设工程活动,工程的施工方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又如美国在雨洪管理方面倡导的是“低影响技术”,就是建设许多低成本的绿色设施(植槽沟、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态功能,使雨水形成径流,也可以流入建设区域内低洼的人工蓄水设施,后期进行回收利用;荷兰则推行可持续水管理系统,如建设低于地面1米深度的“雨水广场”,不下雨时广场可供市民正常活动,强降雨时广场就能起到蓄水的作用。

“雨水管理在我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如果我们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市政工程手段,对雨水进行粗暴的导流排放,可能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曹长春说,一方面我们可以多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好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复制成功案例,而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和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道路。

采访中,两位专家都特别提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和意义毋庸置疑,但需要大众明白的是,建设海绵城市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市的洪涝问题,这一点必须实事求是。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洪涝等自然极端气候现象提供更有弹性的处理方式,是通过人造环境与自然地理特征的充分结合,实现一种灵活调蓄水资源的长效机制。因此,桂林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宣传,提升社会各界的认识和参与度,共同推动我们的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来源丨记者张苑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4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