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说的主角,就以‘A公司’称呼。
这一年,
全球经济:经过2016年探底,经济逐渐恢复,进出口货量回升;
国内政策:“一带一路”、“自由贸易港”、“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
行业融资:运链 、运去哪、Freightos、Flexport等获得了风投;
一站式平台
A公司经过一番调研,并参考行业同类的一些平台,于是决定做一个货运平台;
目标服务货代,平台提供一站式操作服务,服务范围为全球到全球所有航线,并覆盖所有运输方式;
一站式:货代所有的工作(接单、订拖报等)都在线上完成;
服务全球:平台能对接所有航司、港口,并拥有订舱、关务、跟踪等能力,以及尾程;
运输方式:覆盖海陆空铁;
提出这个目标,当然是调研了解到货代现状:
各种单据多,全靠手工录入,重复录入;
异常多、沟通多;
报价时间长;
开发尾程合作代理建立信任难;
总之,结论是人力型传统行业;
给出的解决方案:
平台方为货代提供报价、及履约服务;
各服务商(航司拖车报关保险等)进驻平台,向平台提供报价及服务;
两两独立结算,平台方赚取差价及系统服务费。
打造的平台,为货代提供:
门到门即时报价,提供多运输方式、航线价格对比(国内基本还是港到港的报价);
在线下单(向平台),补资料、跟踪、结算等;
打造的平台,为服务商提供:
在线接单、执行结果反馈、结算等;
对接港口码头,实现港前状态跟踪;
通过第三方通道,对接到主流船公司,实现在线向船司订舱、补料;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开发,平台高调亮相。
这时,构想的平台基本结构已经打造出来了。
后面,也面临了几个问题。
考虑到航司是不可能入驻平台,那谁来执行订舱?
于是, A公司再成立了一家子公司,经营货代业务。
A子公司来负责平台订舱;
并且,平台上的货代客户必须以A子公司的合约号向航司订舱,A子公司集量后,以便向航司集采,取得更低的舱位价格。
而凭A子公司几号人,也无法服务到全球到全球的航线,最后缩小到服务中国到东南亚。
也曾一度想打造海外代理网络。因为一个货代开发一个新航线以及信任的海外代理是比较困难。
所以,平台负责海外代理管理,对货代提供担保,解决信任问题。
可不久,这个提议否定了。原因是,这是一个增量市场,货代开新航线不常有。
回到平台,如何解决报价?
货代上来平台第一步便是查询报价,可报价从哪里来?
复杂的报价模式以及大量的价格整理上传就难倒了开发和运营人员;
所以在平台能查到的价格一直寥寥可数。
货代、服务商谁先上平台?
这好比是先有鸡还是蛋的问题。
因为有了A子公司,所有操作都是由A子公司执行,A子公司再对接各服务商;服务商也就暂时不考虑上线。
那货代呢,怎么让他们上来平台?
几经讨论考虑,决定开发一套货代系统,免费给到货代使用,而货代系统与平台打通,可以实现订单互通。
货代系统
A公司买了一个小型货代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增强开发。并逐渐地停止了货代平台的深度打造。ALL IN到货代系统。
一晃又是几个月,货代系统出来了。
通过物流协会,向协会货代会员介绍货代系统;
通过自身关系,找了百人上下的几个货代公司来试验,修修改改还是没有上线成功,即使是免费使用;
于是,将货代系统定位于中小货代。
再几经修改,而当迎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客户时,已是要收费了。毕竟投入那么多吧。
而货代系统也已代替了之前开发的货代平台;
货代用户可以在货代系统向服务商发起订舱、拖车、报关等委托申请,而服务商也在货代系统可以接受订单并直接进入订单处理;
而这时平台方已不参与到货代业务运营,只提供系统服务。
不久,又一个计划冉冉升起。
货代金融平台
货代是需要长期垫资,资金需求大是一个事实。
至于为什么要做货代金融,或许考虑这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吸引货代的抓手吧。
很快找到了一家银行一拍即合。其实银行本身也有相应的货代产品,渴望找类似平台合作,为资金找去处。
又是几个月,推出了全新的平台,这次平台用户是货主。
货代在货代系统录入价格,发布到平台;
货主则在平台查询服务商的报价,并可以向合适货代服务商直接下单委托,订单直接下到货代的货代系统。
货代如果在业务过程中,需要资金,可以在平台直接申请。
而到这里,仍面临相同的一个问题,货主、货代谁先上平台?
如果没有报价,货主不会上来;
如果没有货主,货代没有发布价格的积极性;
最后,A公司同时瞄向了政府有关数字化项目。
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各地方政府或多或少有相关的数字化项目。利用自身的关系资源,并拥有平台,达成合作也不是不可能。
但最后如何,且看市场是否接受。
声明:本文原创,如若转载或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老六|数字货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1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