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典型素材PPT(网络暴力的典型素材图片)

网络暴力的典型素材PPT(网络暴力的典型素材图片)

“知道有疫情怎么不留在当地”“回乡祸害家人素质真是高”……据报道,近日从天津返回大连的感染学生小白(化名),因流调信息泄露遭到网暴,各种谩骂铺天盖地,给其与家人造成巨大精神压力。

说起来,谁也不愿疫情反复,看到所在城市出现病例也难免心焦。但不问青红皂白,动辄大泼脏水,将矛头对准同样无辜的感染者,显然大谬不然。感染者同样也是疫情受害者,被感染已然不幸,却还要背负沉重的舆论压力,于情不合、于理不通。更何况,大多数感染者都严格遵守各项防疫规定,并无客观过错。就拿当事人小白来说,从天津回到大连后及时向社区报备,严格居家隔离。守规矩却依然“中招”,只能说病毒实在狡猾,更需大家齐心战“疫”,而非冷漠地对同胞大加挞伐。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并非孤例。疫情发生以来,不时有感染者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发生,紧接着就是当事人被“人肉”“网暴”。成都女孩因轨迹中有“两天内转场4家夜店”等字样被诽谤“夜店咖”;商丘女孩因“首例感染”被造谣“医护人员故意播毒”;黑龙江首例确诊者因连续光顾剧本杀店也被指责……对于这种“无妄之灾”,有受害者黯然叹息:“第一次感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

面对汹汹病毒,这股力量本应是温暖鼓励、互相帮扶,遗憾的是莫名变成了比病毒还可怕的网络暴力。这警示我们,抗击疫情,既要面对看不见的病毒,也要谨防在恐慌心理与围观心态之下产生的偏激成见、刻板印象,甚至是匿名性之下的暴力行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网暴感染者”当被严惩,另一方面,流调信息披露也得注意拿捏好分寸。作为切断传染病散播的重要环节,流调需要当事人积极配合,而且信息披露得越详细充分,轨迹画得越确切精准,越有助于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信息公布过细,诸如性别、年龄、职业、轨迹等被全盘托出,客观上也给了某些人无故联想、恶意揣测的“素材”,也容易被不法分子“顺藤摸瓜”“对号入座”。一旦类似风波多了,难免会抬高配合流调的心理门槛,反过来拖累抗疫大局。

如何做到既保护个人隐私,又提醒大众防范风险,也是各地一直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前段时间,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尝试在流调通报中对患者信息“脱敏处理”,既保障了防疫之需,也兼顾了隐私权益,赢得一致点赞。期盼更多地方借鉴这种好做法,让防疫有力度更有温度。

尊重他人,保护隐私,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少一点窥私、猎奇,多一些理性、包容,才能让疫情防控少些干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1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