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爱读点历史,爱突发奇想,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遂生发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遐想。在纷繁的一些解读文字中,我看到,几多人的思潮与认知,宛如一头疯狂奔跑的猪,撞在了树上,而行走在生命旅途上的人本身,一不小心又撞在了猪身上,悲喜剧同时上演。今日,再次追寻诗仙李白的影子,阅读他生命中散发出来的这一缕缕盈袖月光。
文武双全的大咖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纵观他生平成就,最大莫过于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在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他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与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在他短暂的61年生命旅程中,写下了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传世。
在唐朝,李白是公认最伟大的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盛唐这三位伟大大咖诗人,在李白的朋友圈之中,草根出身的李白与官三代杜甫相差11岁,两人一生就见过三次面,相当于两位惺惺相惜的同时代文友,不时吟诗唱和一番,并无过深的交往。但诗圣杜甫却用了一生的光阴,来怀念李白这个老大哥。白居易与李杜哥俩并无任何交集,他是在李杜双双谢世后才出生的,是唐朝诗坛上升起的一枚新星,最牛的代表作就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李白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古代,剑乃百兵之首,这种武器融汇冷兵器时代的技术精髓,成为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在唐朝,许多文人墨客中,都有配剑,仗剑行走天下,纵横于江湖红尘。李白平生最爱的三件事就是饮酒、作诗、舞剑,李白很多意象让人脑洞大开的优秀诗歌,大多都是“酒后吐真言”一蹴而就写下的。唐文宗当权时,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号称“唐代三绝”,分别被称为“诗仙”“草圣”“剑圣”。据历史记载,大将裴旻的“剑圣”封号,还是皇帝钦点的,史上独一无二。有人说,在当时,裴旻剑术第一,李白第二。其实,李白的这个“第二”,史书上并无任何只言片语记载。因此,后人并不同意这一说法。但是,总体看来,李白自幼习剑,剑术不孬,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却是一个客观不争的事实。
李白为何不去参加科举应试
关于李白为何不像杜甫、孟浩然等人一样去参加科举应试步入仕途?这是一个让人匪夷所思,令历史学家们争议不休的问题之一。
唐朝科举制度,源于隋朝(581-618)科举制度的延续。虽然隋朝只有短暂的37年历史,但科举制度却一直延续到了唐朝(618-907),在唐朝已成型。特别是在唐玄宗李隆基主政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已经成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成为下层社会出身平民百姓家庭的莘莘学子们,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走向政坛的一个比较公平的出人头地途径。令人费解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霸气侧漏自诩不凡的李白,为何就不去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人生愿景呢?这要从最靠谱的科举政审说起。
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是按照制度规定定期举行的科目,也称为贡举、常贡。制举是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选拔特别人才的考试。据《文献通考》记载:“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意思是说,参加科举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生徒,另一类叫做乡贡。生徒就是在由学馆里出来的考生,乡贡则是通过州县考试的考生。另据《文献通考·选举》记载,“隋文帝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
李白是啥出身?据《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旧唐书》只是交代了李白是山东人,李白的父亲担任过任城尉,后来李家就搬到了任城居住。李白的父亲姓啥名谁?史官都没有记述。后来《新唐书》又修改了李白的身世,《新唐书 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记载:“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这里史官将李白说成是唐朝李氏先祖李暠的九世孙,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了罪被流放到了西域,后来李白的祖先从西域逃回定居在了巴西。虽然《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说法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李白的身世在一千年多年前,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李白刻意隐瞒的身世,很难从史籍中找到答案。在他传世的诗文中,鲜有提及他出身及其家庭背景,以及他父亲的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身份不明,难以界定,是很难获得生徒或乡贡身份,参加唐朝科举应试的。李白的身份过不了政审关,自然也就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参加唐朝科举考试的资格。
高光时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性格决定命运。李白的诗歌是李白的敲门砖,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诗歌天赋与文采斐然的文字,深刻地影响了李白短暂的61载生命岁月。
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经过长期的苦读,怀揣满腹才华,怀着宏大的理想,走出了蜀地。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准备干一番事业。在诗文方面小有名气的李白,最初的理想有两个:“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当宰相,做皇帝的辅佐之臣;另一个理想是做一名千古帝王师爷。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视甚高的李白,岂甘心做“池中之物”,总想着出人头地,成就自己向往的理想。李白科举之路无门,于是,剑走偏锋,到处去巴结政坛上、文坛上的大佬大咖们,去给他们献诗献赋,上书自荐,托关系向朝廷引见自己以求重用,意图为朝廷效力,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文采飞扬,得到玉真公主和大牛人贺知章(659-744)的交口称赞,他们与唐朝著名的道士吴筠(当时已是翰林一员)极力向唐玄宗李隆基推荐。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同母亲妹妹,而贺知章是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官拜太子宾客(正三品)、秘书监(从三品),有他们等人的极力推荐,自然引起了唐玄宗对李白的高度关注,便召李白进宫。接到大Boss李隆基的诏书后,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挥毫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名句,当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诗文,多年积郁的怀才不遇愤懑之情,一扫而空,李白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据记载,唐玄宗召见李白于金銮殿,初见李白文质彬彬、风度翩翩,喜出望外,大Boss就被李白的气质风采所震慑,喜爱有加,甚至降撵出迎,从轿子上下来,亲自把李白接在七宝床(很多宝石雕饰的座位)赐食,亲自为他调制羹汤。李白的文才深得唐玄宗赏识,大为赞赏:“卿本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至于此?”于是钦点李白为翰林待诏,让他草拟文诰诏书,还赐给他名马玉鞭。事实上,大Boss没给李白安排什么职位,李白就一个临时、候补的御用文书身份,让他以待诏翰林的身份, 食用朝廷俸禄。翰林待诏与翰林学士相去甚远,他主要职责就是陪侍在大Boss左右,随时给大Boss写诗文,供娱乐。
那么何谓翰林呢?翰林一职最初的设立者便是唐玄宗,一般是由皇帝挑选优秀的人才来担任。翰林是替皇帝起草诏书、掌管机要文件的重要人物,不过在唐玄宗时翰林的权力没那么大,他们只是唐玄宗的御用文人罢了。因此在当时,与通过科举考上的进士相比较,翰林的地位要低得多。显然,这样的卑微身份与屈辱地位,不是李白内心所预期的。这一失落思想情感,在他走出翰林,远离长安,744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所作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一诗中有所激越流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宝初年,可谓是李白政治的蜜月期。他常随大Boss唐玄宗去温泉狩猎,当场作赋歌颂“圣朝”的国威,还写下了《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三章》等诗词,大Boss除欣赏李白的才华辞章,多有赏赐外,也经常与他讨论国家大事,据说李白曾为玄宗起草过《出师诏》《和蕃书》等。李白曾对友人说:“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说明李白从内心深处是真心想为国家出一番力的。但是,在李白的思想体系与实际个人际遇中,真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造化弄人!
浪迹江湖,生死月亮
李隆基为何放逐李白浪迹江湖?坊间千奇百怪的说法较多。天宝三年(744年)3月,李白愤然上疏,请求还山。玄宗并未挽留,而是顺水推舟,赐金放还,李白渴望已久的政治生涯,在长安一年多的短暂时光中,Game is over。
“端人碗,受人管”,食用着朝廷奉禄的李白,从骨子就追求自由自在的浪漫主义生活,不想受管制与约束。无奈唐玄宗李隆基欣赏他的文采,私下就自我感觉良好,恃才傲物,放飞自我,对高力士等奴才哪里放在眼里,自然就有了借酒装疯,要高力士帮他脱鞋,戏言无纸,把李隆基要求李白现场作出来,献给杨贵妃的诗,写在了高力士身穿的丝织衣服上,以博取贵妃娘娘的欢欣。这就是《清平调》之一,这一首名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极品阿谀奉承诗的由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在此,再赘述一下诗意,那就是:白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写此诗时,李白已是42岁有家有室的油腻大叔,狂放才子一枚。而比他小18岁的杨贵妃,正值24岁芳龄,青葱年华,不可方物,是吹弹可破的绝代佳人一枚。李白围绕在大Boss李隆基与她身边,终日写歌功颂德的诗词供他们消遣娱乐,佳人遇见大Boss钦点的才子,郎才女貌,彼此内心暗自产生惺惺相惜的情愫,似乎才合乎情理。李白没有犯上的非分之意,杨贵妃也没有刁难或打压李白的由头。此外,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等事件,也不是李白被放逐的理由。
众所周知,李白一次醉酒后在唐玄宗面前写诗,并让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非常讨厌李白,但当时李白正受大Boss恩宠,而且,高力士是一个精明的心腹弄臣,他明白唐玄宗是不允许宦官干政的,所以他也不可能拨弄是非。最为关键的是,高力士对唐玄宗是非常忠诚、言听计从的,作为一个宦官,为了唐玄宗的喜好,他竭力操办唯恐不及,哪里还会拆墙脚,去干败坏大Boss兴致的蠢事呢?!
此外,对于李白被赐金放还的原因,还有另外的说法。比如:有观点认为,是因为有人嫉妒李白的才华,才在大Boss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将他赶出朝廷。实际上,当时的李白在朝廷里的地位并不高,只不过是一个“翰林供奉”,连个正规的职务都没有,在职场上,对同僚的威胁是非常小的。所谓“翰林供奉”,说白了就是朝廷“娱乐人士”,用自己诗词歌赋的一点小才华,逗皇帝、妃嫔、王公大臣们一乐。这样的地位,根本不值得高力士、杨贵妃或其他朝廷大咖们跟李白较劲。而且,按照大Boss唐玄宗的性格和处事风格,也不可能容忍旁人在自己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毕竟,李白是他请来供自己娱乐的“大神”。所以,这种说法难成立。
既然李白被逐与杨贵妃无关,与高力士也无关,那么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据《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记载:“玄宗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逐之”。李白被逐的真正原因是李白爱喝酒,而且一喝就酩酊大醉,唐玄宗忌讳他“酒后吐真言”,担心李白酒后泄露宫闱秘闻。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李白既喜爱,又有着深层的顾虑,权衡厉害后,打消了任命李白为中书舍人的念头,放逐李白回归江湖。
李白一生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生邀月,死捉月。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出自《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这些诗词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李白的生命收官,一说战死,二说醉死,这与他终身郁郁不得志,奢酒,醉生梦死有关。 三说溺水身亡,这个缘于月亮——水中捉月,这一说又有三种版本传说。其一,醉酒后,浪漫的坠落水中捉月,溺水而亡;其二,救小孩,溺水而亡;其三 ,被朝廷一路多年追杀,被溺水而亡 。在我看来,第三说的其一版本可能性较为实事求是,与历史上真实的李白,一生的际遇相吻合。其他说法,一是没有历史记载,而是没有令人信服的真实历史依据,具有杜撰,以讹传讹的江湖传说嫌疑。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李白的一生,来来去去如风卷,就这么若一轮他喜爱的皎皎明月,夺人眼球的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上千年来,关于李白,让人们思绪万千,一想到他,仿佛看到他,当空举杯相邀月。对水伸手相捉月。李白的月光,在历史天空,一直照耀着千年后的人们。
(图/网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5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