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涵(山东大学)
各大支付和购物平台普遍都提供了"免密支付"功能,很多人为了方便快捷而选择开启这一功能,然而很少意识到这样做带来的消费风险。据央视网报道,一些骗子以购买商品为幌子,通过微信添加商家微信好友,并在微信视频中要求商家展示支付宝收款码,进而刷新支付宝收款码。 在这一过程中,商家的支付宝付款码暴露,骗子趁机利用"免密支付"功能盗刷商家的余额。
关闭“免密支付”功能常常是一项棘手的任务。尽管各个平台一键开启该功能,但要想关闭却需要根据不同的操作指南来逐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原本并不知晓何时启用了这一功能。这种容易开启而难以关闭的情况,虽然看似是经过用户同意,却实际上增加了用户的支付风险,并在某种程度上为平台自身利益服务。
为了同时满足“免密支付”的便捷性和用户消费的安全性,需要多方合力进行改进。首先,平台可以针对用户的反馈,通过在一键开启“免密支付”页面上加上“不再进行此消息提醒”的按钮,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避免用户流失。此外,在用户开启“免密支付”时,引导他们设置单笔免密支付额上限以及单月免密支付次数或最高总额度等。对于已经开启的“免密支付”,平台也可以将关闭服务移到用户操作界面最外层,以便用户可以方便地关闭不需要的项目。
针对这类问题频发的情况,市场监管部门需要积极行动,依法对此类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以树立法律权威,并规范行业秩序,防止这种手法成为行业潜规则,从而保障公众安全的支付环境。
最后,消费者自身也要注意在消费过程中对于页面上的“我同意”“授权”等条款选项要仔细浏览,不要轻易授权“免密支付”等功能。另外,在设置“免密支付”时,需要考虑在该平台消费的频率和额度,对于那些使用频度低或平均消费额度较高的平台,尽量不要开通免密支付或者设置较低的限额,以避免损失扩大。
“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等消费陷阱不断涌现,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了平台的营收,但长期来看,这些做法扰乱了整个市场环境,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对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不利。因此,需要各部门各平台共同努力,及时制止这些不良行为,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6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