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武林没有了,武林流量荒?

作者:韦青

“太极大师”马保国因其参加比赛和创作短视频、玩梗而备受关注。他的名言“年轻人不讲武德,我劝你耗子尾汁!”也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全网都在蹭这个话题是因为马保国以一种偏离传统的方式展现了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而他幽默的表现方式也使得人们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鼻青脸肿”的形象,加上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配上电子乐,经过各种二次创作和鬼畜剪辑,很快成为撼动互联网的又一热“梗”。近日,马保国被主流媒体点名批评。一时间,各网络平台纷纷下架、“限流”与他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有一个梗为什么会在这段时间内变得如此流行呢?因为与这个梗相关的鬼畜视频有点令人“上瘾”,一开始接触时会让人感到非常神奇和幽默。有人总结说,魔幻现实主义的“审丑文化”具有真实且充满对比的特点。这个梗之所以突然爆火,令人意外,可能是因为网友们从好奇到倾诉,逐渐沦为“娱乐至死”的消费者。

近年来,武术领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表演现象,其中一些“大师”以特定的言辞和服装展示着他们的所谓“绝活”,这种行为让人想起了“武林”中的玩梗。这些“大师”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展示自己的“绝活”并非为了传承传统武术文化,而更多是为了赢得眼球和赞誉。他们的表演技巧并非传统武术的技艺,并且偏离了传统武术的本质,这种行为也违背了基本的传统体育观。这些自我定义武德的“大师”通过炒作,搅乱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也破坏了“大师”这一称号的含义。

网民们并非第一次沉浸在审丑狂欢的氛围中。一直以来,他们都保持着对审丑的独特兴趣,推动着“辣眼睛”的丑文化热潮不断升温。这种审丑文化逐渐在抹去严肃性方面发挥了作用,那么为何这一次所触及的话题会如此刺激大众的敏感神经呢?

网友再创作的初衷之一其实是对他人进行讽刺。然而,随着事件的发展,网友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大量的围观和二次传播反而助长了这类内容的热度和关注度,让其变成了一种获取流量和吸引眼球的手段。舆论在进行二次传播和再创作后,不仅失去了对事件的批判态度,甚至还让网友由戏谑的对象变成了被消费的对象。在公共空间中,我们应该及时制止这种风气,不能让网络世界变成一种审丑的奇观,更不能让我们在集体的狂欢中失去对基本价值观的把握。

在玩梗的群体狂欢中,感性的参与热潮背后也存在理性因素在推动。有些再创作者会进行合理化的“洗白”,在留言中使用“他比你们想象的要厉害”等字眼试图改变网友的态度。这种行为让人不禁思考是在“黑着黑着黑出感情”,还是刻意策划的行为。

在传播的后半段,可以观察到内容开始被宽容地解释和理解,给不太好的事情添加了一层美化的处理,同时也为后续的流量变现找到了借口:流量第一,搞笑就是一切。在这样的逻辑下,一些追求流量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比如一些平台邀请相关人物上台表演、参与电影拍摄,甚至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通过全网营销来追求热度。

在风波中,一些平台的处理方式同样值得商榷。它们似乎更注重扩大规模,而忽略了内容的质量。只要能够产生流量,它们似乎对内容的品质就不是那么在意。这种价值观显然缺乏责任感。在智能推荐算法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有责任确保内容的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流量,忽视了价值导向。

审美和审丑都是一种内容审查,它们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这个过程中,审丑已经变成了一个流量符号,通过不断的演绎再创作,使得流量成为了主要的焦点。这种现象迅速将人们从简单的娱乐引导到了消费文化中。尽管审丑引发了网友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以免过于追求低俗化,甚至促成财务利益的流量变现。

“武林”为噱头的敛财流量在社交媒体上退出舞台,一时骚动渐趋平静。网红变成了网黑,风波平息后,有人还未尽瘾,有人则追逐名利。无论公众情绪何去何从,有一点不可否认:和利用武术敛财的流量经济一样,以功利为目的的“审丑文化”最终将导致价值的虚无。

抱歉,我无法完成你的要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6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