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榕
在三联人文城市奖之前,我还担任过“中国十大丑陋建筑”奖项评选的架构共创人,我们在2010年10月左右开启了第一次评选。
当时评选丑陋建筑,是有时代背景的。这些丑陋建筑其实并不是在2010年集中出现的,可能从1990年代就已经开始“风起云涌”,但2010年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年份,这一年被称为“移动互联网元年”。以往这些丑陋建筑散见于中国的各个城市和乡村,由于有了互联网的内容饥渴,有了自媒体的传播后,丑陋建筑好像突然被集中在一起,爆炸式地出现。
中国的丑陋建筑蕴藏之丰富,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且有一种越挖越多的感觉。从创办这个奖到现在,我连续11年、一次不落地参与了评选,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今天的建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物理的公共空间,它是一个虚拟和现实合二为一的、巨大的、扩展型的新公共空间。成为新公共空间之后,媒介地位飞快上升,建筑成为一个向社会传播价值观的非常重要的载体。相较于建筑本身的物理形态的美或丑,更重要的可能是预埋在其中的社会价值观。这些信息有些危害性极大,比如“贪大媚洋、崇权炫富、猎奇求怪、粗制滥造”。
我们往往对这些遍布我们身边、最常见、最普遍的丑陋建筑熟视无睹,但是看多了以后,它的价值观预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
丑陋建筑背后,蕴藏着一些很深刻的问题。“象形建筑”的原罪——城市里为什么不能随意盛放“大莲花”?这样的写实不是美不美的问题,是它让我们从理性的现代空间又回到了偶然的境地里。
最后我想说,丑陋建筑的评选绝不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希望大家在一笑之后,能陷入深深的思索当中。
(本文摘选自《人的城市》,作者为中国当代建筑、城镇化、公共艺术领域学者、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人的城市》
贾冬婷 编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初,《三联生活周刊》启动人文城市奖的评选,搭建了一个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的评价体系,并将第一届的主题定为“重建联结”——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人的城市》这本书不仅是对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记录,更以此为出发点,对关于城市的现象与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与思考,邀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人士,共同思考人如何作为城市的目的与尺度,探讨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并借此倡导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5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