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现在的人面对旧衣服的时候,总有些麻烦,压箱底太占空间,直接丢弃又有些浪费。
于是,由于每年产生2600万吨旧衣服的庞大体量之下,催生出旧衣服回收的行业,出发点是用它的合理利用循环,来助力环保,节约资源。
但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遇到更多的情况是线上吆喝的热闹,但实际旧衣服的利用率不足1%的现象,那旧衣服回收为何很难推广呢?
习惯和市场的不成熟
旧衣服回收不同于传统品类的废品,它发展起步较晚,所以认识度并未得到很好的扩展,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是和上了些年纪的人说起旧衣服能回收,他们大多会觉得很惊讶。
毕竟,废纸、塑料瓶这些东西,已经存在很久,市场就在那里,而旧衣服的话,只会让很多人疑惑,哪些品类能收,价格如何?
所以,如果说废纸箱、塑料瓶这些东西攒起来能卖钱是基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旧衣服的确没有发展到这么成熟。
尤其是在一些3、4线城市,你哪怕知道旧衣服能够收,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卖到哪里去。
而在设立了回收箱的小区,也会出现整体使用率不算高的情况,甚至有人会发出质疑,打着公益旗号放置箱子,实际去用旧衣服卖掉牟利的现象,是否算白利用了人们的爱心?
人们没有相应的习惯,以及缺乏整体的行业规范,的确是制约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处理技术仍需完善
旧衣回收为何如此之难?也有利用成本的问题。
从目前市场来看,旧衣回收再利用的途径通常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热能四种。
通过化学方式还原成分子级别,再重新生成纤维较为理想。但这种方式生产成本较高,大规模生产仍受限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说,在欧美一些国家,再生纤维制品使用较为常见,包括ZARA、GAP等多个品牌都拥有相应产品系列。即便价格略高,也拥有不少粉丝。
在我国,还存在对再生纤维制品的认识不足,不少人认为由此制成的纺织品不干净、不安全。
就像我们熟悉的“黑心棉”,就是一种典型用工业材料来应用到生活纺织品的例子,的确会让消费者对于再生纤维制品产生担忧。
行业转变的尝试
其实,旧衣服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很多我们熟悉的大佬在把目光投在这个行业中,不管是闲鱼、白鲸鱼、飞蚂蚁等等这些大平台,还是新出现的互联网+上门回收模式,都是旨在将旧衣回收规范化。
一键下单,上门回收。消费者通过这些平台,就能便捷地把自己的旧衣服处理好,来换取积分、现金还有商家相关的一些优惠券。
尤其是在每年毕业季的时候,高校毕业生的离校,也会带来一波行业的回收旺季。
它们在回收之后,经过正规的处理流程,不管是出口,还是被改造成其它可以利用的汽车隔音棉、大棚保温棉和再生布料等,都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实在没有办法利用到的废料,也会被焚烧来作为发电的能量来源。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关注的自然是自己卖出的旧衣服流向,是否能够得到正规处理,会不会流入到二手市场售卖而造成一系列卫生、健康方面的隐忧,旧衣服的发展难推广,说到底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相关行业规范和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相信旧衣服回收行业在之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