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疫情的疯狂反扑,正在时时刻刻消耗着全国民众的忍耐力。
有人将疫情之下的日子,比作被一只蜗牛追杀,设定是只要被蜗牛追到就会死。显然,蜗牛与人类行动力之间的悬殊,注定了一个人不可能轻易被蜗牛成功追杀。
但试想,作为这个被追杀的人,无论你在做什么,每时每刻都要惦记着这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跑到你面前的蜗牛,既不可能成功逃脱,又要时时提防,这该是多么饱受折磨又绝望的体验?

可事实上,全球已经在这样的心态下,小心翼翼地坚持到了第三年。
然而,比人的心态更先崩溃的,是那些曾经被认为坚不可摧的行业经济……
一、餐饮业的大溃败
2022年,餐饮业依旧在血亏。
作为在疫情之初最先受到打击的行业,国内餐饮业已经连续第三个年头呈现下行趋势。这也是老百姓在生活中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
街边不断换人经营的店铺、做了几天就宣布关闭的门店、日渐稀少的小摊,甚至是骤然冷清下来的商场……
身边有朋友反映称,坐在很多餐饮门店吃饭的时候,内心都抱着“最后一次光顾”的念头,因为下次再想来时,这家店不一定还会存在。

即便是苦苦支撑坚持营业的店铺,在如今的疫情形势下,也需要配合上面不断改变的防疫政策,一年到头真正能够正常营业的次数,其实少之又少。
2021年12月,黑龙江哈尔滨一对经营餐饮店的夫妻,对着空空荡荡的店铺,忍不住抱头痛哭。这一幕被监控摄像头拍下流传到网上,让不少人感到心酸。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收入几乎断绝。首先是门店现金源头被切断,流水随之断崖式下跌。
很多餐饮门店因为堂食人数的减少,不得不将精力转移到线上外卖,即便如此,营收额依旧少得可怜。
仅就2019年的数据来看,线上餐饮服务的收入甚至占不到整体餐饮的20%,根本无法维系生存。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的刚性成本较大,据《2019年中国餐饮年度报告》显示,餐饮业的原材料(食品菜蔬)、门店房租以及人力成本分别占据餐饮业收入比例的41%、10%以及22%。

不少门店在减少客流量的前提下,依旧要支付巨额人力成本。对此,身边友人提供过真实案例:
一次在某门店堂食时,他发现自己是该店唯一一桌食客,在用餐时,听到该店店长与服务人员闲聊,对方表示,每日至少要有5000元的流水,一个月下来才足够养活整个店包括厨师在内的工作人员。
显然,这家店如今远远达不到标准,这样下去,关闭店面是迟早的事。果然,没出一周,友人发现该店已经关门。
像这样迅速关门的餐饮门店,在疫情期间的各个城市比比皆是,甚至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关闭的餐饮企业共有71万家之多,倒闭的数量是2020年的2倍。

此外,由于我国餐饮行业多以小商户为主,连锁化程度较低。据2019年1季度的调查来看,国内86.5%的餐饮商店为个体商店,其中82.5%的商户经营面积小于100平方米,超九成的商户员工数量不足10人。
到了2021年,国家统计局对餐饮门店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共有超过100万餐饮相关门店注销,其中快餐店注销了近40万家,奶茶店注销了近35万家,火锅店注销了近10万家。
基本上,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家餐饮企业倒闭。
以北京为例,2021年餐饮企业注销数量超过3.5万家,整个行业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的企业注销占比为66.71%。
在一轮又一轮的封控之下,餐饮人对未来的信心正在不断打折扣。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小型商户无法抵御重大风险的原因。
但事实上,在疫情冲击下,大型连锁店的日子就好过吗?不尽然。
2021年,海底捞在全国关闭了276家门店,亏损41.6亿元,与小餐饮企业相比,海底捞更好一点在于它宣称自己“关店不裁员”,这也有赖于它自身的实力,那些小企业显然是无法承担这样的人力成本的。
在疫情之下,餐饮业受到的打击不断,很难说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回血,但它正在本行业近几年中最大的溃败,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行业“大逃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这就说明,自从疫情开始的那一天,需要迎接冲击的,就不仅仅只有餐饮业。
疫情之下的风险,是属于全行业的。
首先,养殖业、电影业、旅游业,酒店业,受到的冲击比之餐饮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旅游业为例,2020年,文旅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之后,全国所有旅行社与旅游企业暂时停摆,也是从那时开始,旅游业发展进入急转直下的局面,那一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亏损19.5%-29.5%。
电影业就更别提了,2020年初电影院停止营业之后,该行业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其次,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线下教育行业也随之受到冲击。2021年发生的最“离谱”的两件事,均出自以上行业:
偌大的房地产业,说垮就垮了。恒大赔钱了,万科裁员了,碧桂园苟延残喘了;
偌大的教培行业,说完就完了。头条线上教育砸手里了,新东方卖桌椅了,满街的教育机构都倒闭了。
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发生在短短一两年之中,在此之前,谁能想到如此之大厦,也能瞬间倾颓呢?
然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大概是2022年被曝踩雷的医疗行业。
在很多人看来,医疗行业大概是近几年中被人们关注最多的行业,疫情期间受到国家政策扶持也相当多,怎么它也能受到冲击呢?

其实这里的踩雷,主要指的是“莆田系”医院,大部分公立医院、制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目前来看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变化。
所谓“莆田系”医院指的是那些依靠广告营销引流的私立小医院,就是人们经常会在公交车背后、地铁抓手上看到的各种医院。
由于它们往往需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广告,这就意味着这些医院需要尽可能多地找到愿意给它投资的人,某医疗保健股交易员对媒体透露称,从2020年到2021年疫情爆发的中期阶段,很多私立小医院都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
代理商的流失导致很多健康讲座无法开展,讲座的减少导致客流量的锐减,随之而来的收入锐减到无法支撑医院的运转,一系列变化就像是被推到的多米诺骨牌,成为压在私立医院生命线上的一把利刃。
疫情像是长了一双无情铁手,扯下了各行各业手中赖以生存的“家伙事儿”,它的存在让很多人骤然看清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不管你之前在做什么行业,是每天搬砖满身泥土,还是衣着光鲜出入CBD大楼,是所谓的人上人,亦或者是最低微的底层劳动者,在疫情强劲且持久的冲击下,都是名为“新冠”的破坏王手中的玩物罢了。
如果说地产与教培这两个曾经疯狂吸金的行业都能够瞬间垮掉,那么其他行业,还有什么侥幸心理可存在呢?
灾难面前,大家就是命运共同体。
在上海成为国内疫情重灾区之前,深圳这座城市在短短一两个月内遭遇了3波疫情的袭击,很多从事跨境电商行业的人们,率先感受到了压迫。
在跨境电商行业,有这么一句话流传,叫做“中国的跨境电商看广东,广东的跨境电商看深圳”,深圳占据了广东省70%以上的跨境电商份额。

疫情的来袭,让这里的跨境电商暂时停摆,外面的订单进不来,里面的货物出不去。与此同时,人们在家中隔离,很难有消费的机会,没有消费,市场上的金钱流动就会减少,对于从事贸易行业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灾难。
不少做生意的人在深圳这次疫情中叫苦连天,拖欠工资甚至已经成了可以接受的存在,因为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在疫情之下的失业。
总而言之,疫情之下,“哀民生之多艰”。
结语:
看到这里,似乎各行各业都蒙山一层吹不散的阴云,完全失去了希望。但其实,早在疫情爆发之初,国家在政策上就立刻根据这一情况做出了对策,帮助企业得到一个缓冲期。
仅在2020年开年,央行部分投入的货币流动性已经达到了3万亿左右,各地政策紧跟形势,对不少中小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收、减租等方法帮助企业回血。
希望在全社会的努力之下,人们能够等到期待已久的、拨云见日的那一天吧。
作者:黑猫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meng.com/41626.html